美國關稅戰掀市場波動 惟前景不必過份悲觀
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任後逐步履行競選承諾,包括向中國等國家的貨品加徵(或威脅加徵)關稅,引發金融市場波動。不過,特朗普似乎秉持其商家性格,對談判持開放態度,投資者對前景或不必過份悲觀。
特朗普上周六(2月1日)簽署行政命令,向所有加拿大、墨西哥及中國進口貨加徵關稅,美國東岸時間2月4日起生效。所有來自加拿大及墨西哥進口貨將加徵25%關稅(從加拿大進口能源除外,關稅率10%),所有從中國進口的貨品則在現有關稅基礎之上再加徵10%。
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及墨西哥總統辛鮑姆一度表示,會向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或其他非關稅措施作為反制。但在關稅生效前一日,特朗普與墨西哥及加拿大兩國領袖通話後,墨、加承諾採取更多行動打擊芬太尼及維護邊境安全,特朗普同意暫緩實施向兩國加徵關稅三十天。
而美國向中國加徵的關稅如期生效,北京旋即公布多項反制措施,包括:向美國進口煤炭及液化天然氣加徵15%關稅、原油及農業機器等加徵10%關稅;限制鎢、鉍、鉬等相關物料出口;調查谷歌涉及違反反壟斷法;將兩間美資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等。這些措施相對美國加徵的關稅而言十分溫和,或反映北京避免緊張關係進一步升級,影響日後的談判。
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戰威脅是否「紙老虎」,還是言之尚早,畢竟絕大部分中國進口貨的關稅,是在特朗普首任任期時開始實施。我們認為,美國若大規模上調進口貨品關稅,固然對美國本身及全球經濟表現均可能帶來龐大衝擊,包括貿易量減少以及匯率波動加劇對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影響等,但實際衝擊規模難以預料,因為往後發展(包括涉及貨品之總額、持續時間長短、稅率會否調整等)均會受美國與相關國家的談判進展和各國政策回應所左右。
舉例,哥倫比亞在特朗普政府發出關稅威脅後,迅即同意接受美國以軍用運輸機遣返的非法移民;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巴拿馬總統穆利諾會面討論巴拿馬運河問題後,即使尚未正式改變巴拿馬運河擁有權情況,但穆利諾表明不會續簽「一帶一路」協議。特朗普政府亦正檢討美國整體貿易政策,預料美國貿易代表4月將向特朗普提交報告,屆時或再出現關稅調整。
根據我們計算,中國進口貨品佔整體美國進口貨額,從2018年加徵關稅前的21%高峰,降至2024年約13%。我們估計,若在現有關稅基礎上,再上調關稅稅率10%,中國輸往美國的貨品或再減少1,000億美元,相當於中國整體出口額較2024年減少近3%,而對中國全年經濟增長拖累或在0.5%以下。同時,1月份官方及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均轉弱,關稅措施可能使內地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再度惡化,或對物價及企業經營情況帶來負面影響。不過我們暫時無意修改中國今年經濟增長4.4%的預測,會密切注視中美在關稅及其他問題的發展,適當時間再考慮調整。
美國大幅加徵關稅,短線料續利好美元兌主要貨幣,而人民幣可能有貶值壓力,以抵銷關稅上調的影響。歐盟料為美國下一加徵關稅的主要目標,歐元及歐元資產可能表現波動。關稅政策的不明朗性可能影響美國通脹回落步伐,市場對聯儲局今年減息的預期進一步降溫,美國較短年期國庫券孳息率可能略為反彈,而避險貨幣及資產(包括日圓、瑞郎、中長年期美國國庫券、黃金等)短線或會相對受惠。
我們仍然看好美股會跑贏其他主要股市,市場近日略為調整人工智能相關板塊的盈利前景,美股在高位短線或有整固。同時中美關係或再趨緊張,短線預料會不利香港及中國內地股市氣氛。不過,若貿易戰的威脅暫時得以解除,各類風險資產及非美元貨幣或會出現紓緩性反彈。
整體來說,雖然特朗普政府對關稅措施的取態會持續反覆,但透過談判以避過全面貿易戰並非不無可能,投資者不必對前景過份悲觀,應密切關注特朗普政府政策立場的變化並適時作靈活部署。
了解更多市場資訊:https://bit.ly/3XwFXOg
本文所載資料為大新銀行或其聯屬公司之觀點,截至本文日期,相信相關資料來源乃屬可靠。投資涉及風險。銀行對任何數據或預測的準確性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保證。本文僅供參考,並不構成任何建議、要約或招攬。